bl双性厨房裸体围裙_一本大道一卡二卡三卡_2019年中文字字幕在线看不卡_中文字幕日产乱码天堂

首頁 | 資訊 | 財經(jīng) | 公益 | 彩店 | 奇聞 | 速遞 | 前瞻 | 提點 | 網(wǎng)站相關 | 科技 | 熱點 |
速遞!讀書學問于身有親——金克木的生平片段和讀書方法

發(fā)稿時間:2022-08-04 18:08:00 來源: 北京日報

北京晚報·五色土 | 作者 黃德海

數(shù)年前,忘記讀一本誰的通信集了,其中有兩段話,意思極好,就抄在了本子上:“學問、邏輯是一障,文字是一障,名詞是一障,要能于此斬關而過,始得學問于身親耳?!薄澳銓W圣賢之學,能言語于身親乎?”當時打動我的,就是這個學問、言語的于身有親。


(資料圖)

寫《讀書·讀人·讀物——金克木編年錄》的過程中,因為很多事若合符節(jié),我就經(jīng)常想起上面的話。有意思的是,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,這個學問的于身有親,很多時候并非從容的選擇,而是環(huán)境導致的不得不然。大概是這樣吧,耶穌手上的釘痕,不就是不得不然?

試著看幾個金克木的成長片段,能看到些什么呢?

金克木(1912年8月14日-2000年8月5日)

金克木,祖籍安徽壽縣,1912年生于江西萬載縣,父親為清朝最末一代縣官。金克木出生不久,父親即去世,他隨嫡母、母親和大嫂不斷搬遷,于動蕩中完成了最早的教育。

大概因為記事早,不到兩歲的金克木,就在記憶中留下了他們母子隨嫡母同往安慶的情景:“A城(按,安慶)是個山城,斜靠在山坡上,裸露在長江中來往的輪船上乘客眼里。城里也幾乎到處在高地上都可以望見下面滾滾流動的長江?!簧械谝患Υ嬖谟洃浿械牟牧媳闶情L江中的輪船。兩歲時,他一聽到遠遠的汽笛聲,便要求大人帶他到后花園中去,要大人抱他起來望江中的船。這是有一段時間內(nèi)他的天天必修的功課?!?/p>

金克木與母親合影

上面的引文出自《舊巢痕》,在金克木自己化名寫的評語中,這段話后面的點評是:“漂泊天涯從看江船開始,有象征意味?!辈恢澜鹂四具@里所謂的象征,是說他嬰兒期一家人的不斷搬遷,還是包括他少年和青年時期更大范圍的居無定所,但每一段漂泊,都跟家庭和時代的劇烈變動有關,其中似乎確實有著命運的影子。人大概就是這樣吧,無法擇地而生,也無法擇時而生,恐怕最終都不得不學著愛自己的命運。

金克木這種舊家庭,人口多,且來自不同地域,故而操持著不同方言。三個哥哥說的是壽縣話,大嫂說的大概是一種“官話”,“特點是干凈,正確,說的句子都像是寫下來的。……她不是‘掉文’,是句句清楚,完整”。跟早年金克木相處更久的母親和嫡母,也各說不同的話:“我出生時父親在江西,我的生母是鄱陽湖邊人,本來是一口土音土話,改學淮河流域的話。但她所服侍的人,我的嫡母是安慶人,所以她學的安徽話不地道,直到二十幾歲到了淮河南岸一住二十年才改說當?shù)卦?,但還有幾個字音仍然只會用仿佛卷著舌頭的發(fā)音,一直到七十五歲滿了離開世界時還沒有改過來?!?/p>

在一個天然的復雜語言環(huán)境里,金克木完成了早期特殊的聽、說訓練:“我學說話時當然不明白這些語言的區(qū)別,只是耳朵里聽慣了種種不同的音調,一點不覺得稀奇,以為是平常事。一個字可以有不止一種音,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說法,我以為是當然。”本來,學任何東西都是“雜則多,多則擾,擾則憂,憂則不救”,可如果一個人天然置身于雜多的環(huán)境,沒有因比較而生的分別心,則雜多便可能成為某種特殊的專一。后來金克木學多種外語,都能即用即學,即學即會,或許就跟他成長的特殊語言環(huán)境有關。

學前階段,金克木已經(jīng)完成了傳統(tǒng)的開蒙教育,開始背誦“四書”和部分“五經(jīng)”,并隨三哥讀新式國文教材,同時學習英文。1920年,金克木入安徽壽縣第一小學就讀,1925年畢業(yè)后,從私塾陳夫子受傳統(tǒng)訓練兩年。

《讀書·讀人·讀物——金克木編年錄》黃德海撰作家出版社出版

又是傳統(tǒng)的背誦,又是新式教材教法,又是私塾訓練,又是學習英語,照現(xiàn)在的說法,金克木所受的,似乎是貫通古今、中西兼?zhèn)涞慕逃?,既能上接傳統(tǒng),又能融入現(xiàn)代。只是,這個新舊之間的教育,恐怕并非如想象那般完美無缺,在深入任何一個領域之前,教育只是對懵懂的簡單引導而已。甚至,就連所謂私塾的傳統(tǒng)訓練,我們的理解或許也沒那么牢靠。

兩年的私塾,學些什么呢?“他先問我讀過什么經(jīng)書。我報過以后,他決定教我《書經(jīng)》。每天上一段或一篇,只教讀,不講解,書中有注自己看。放學以前,要捧書到老師座位前,放下書本,背對老師,背出來。背不出,輕則受批評,重則打手心,還得繼續(xù)念,背?!稌?jīng)》背完了,沒挨過打罵。于是他教《禮記》。這里有些篇比《書經(jīng)》更‘詰屈聱牙’。我居然也當作咒語背下來了。剩下《春秋左傳》,他估計難不倒我,便叫我自己看一部《左繡》。這是專講文章的。還有《易經(jīng)》,他不教了,我自己翻閱。”

看起來順理成章,我們心目中的碩學大儒就是這樣一步步學出來的對吧?只是,不要忘了金克木提到的“傳統(tǒng)訓練”,這是什么呢?“行業(yè)訓練從作文開始。這本是幾個年紀大的學生的事。他忽然出了一個題目:《孫臏減灶破魏論》,要我也作。這在我毫不費事,因為我早就看過《東周列國志》。一篇文驚動了老師。念洋學堂的會寫文言,出乎他的意料。于是獎勵之余教我念《東萊博議》,要我自己看《古文筆法百篇》,學‘欲抑先揚’‘欲揚先抑’等等,也讓我看報,偶爾還評論幾句?!蠋煆膩頉]有系統(tǒng)講過什么,可是往往用一兩句話點醒讀書尤其是作詩作文的實用妙訣。”

快樂的老頑童

理想的讀書人,不應該“正其誼不謀其利”嗎,私塾老師怎么教的是實用妙訣,這把讀書當成噉飯的工具了?某種程度上,或許正是如此:“從前中國的讀書人叫做書生。以書為生,也就是靠文字吃飯。這一行可以升官發(fā)財,但絕大多數(shù)是窮愁潦倒或者依靠官僚及財主吃飯的?!瘴宜赖恼f,舊傳統(tǒng)就是訓練入這一行的小孩子怎么靠漢字、詩文、書本吃飯,同商店學徒要靠打算盤記賬吃飯一樣?!畷汩T第’的娃娃無法不承繼父業(yè)。就是想改行,別的行也不肯收。同樣,別的行要入這一行也不容易?!?/p>

這兩年的傳統(tǒng)訓練,給金克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照他自己的說法,“當時我不明白,后來還看不起這種指點。幾十年過去,現(xiàn)在想來,我這靠文字吃飯的一生,在藝業(yè)上,順利時是合上了訣竅,坎坷時是違反了要訣。這就是從前社會中書生的行業(yè)秘密吧?可說不得”。或許這段話可以打破我們對讀書是高雅之事的刻板印象,回到古代學習的具體情景,也就能夠意識到,傳統(tǒng)所謂的“耕讀傳家”,非常可能是兩項并列的實用技能。

金克木游學生涯中,有很多長短不一的各類文章,很多人覺得夠不上十足的學術,偶爾會出語諷刺。那原因,或許就是忘記了,很長一段時間,寫文章是金克木的生存手段,是他身上衣、口中食。衣食尚不能保障的時候,要求一個人出手就是思慮周全的學術杰作,大概有些過于苛刻了。更何況,不管任何外在評價,只對具體一個人的讀書和寫作來說,這樣上手即能完成文章的能力,說不定是一種有效的寫作訓練。

1991年12月,金克木與鄧廣銘、端木蕻良

1927年,北伐軍打到長江流域,家人送金克木到鄉(xiāng)下躲兵災,從而得識“警鐘”(“井中”),始讀《新青年》。1928年,經(jīng)人推薦至壽縣三十鋪小學任教,同事背講《共產(chǎn)主義ABC》。

從前面的分析,其實已經(jīng)不難看出,無論看起來怎樣完善的教育,如果沒有跟每個人置身的具體結合起來,其實也可能不過是繁復的裝飾,或許能唬人,卻實在是于身不親。除此之外,金克木真正獨立讀書學習的時候,社會已經(jīng)過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雙重洗禮,時代的文化重心已然轉移,只抱著傳統(tǒng)經(jīng)典搖頭晃腦,顯然已經(jīng)不足應付。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,金克木結識“警鐘”,又叫“井中”,遇到了跟時代同步的契機。

這個相識故事,聽起來真像一個傳奇。因為躲兵災避難鄉(xiāng)下,金克木遇到在城里讀教會中學的警鐘,傾蓋如故,相與談笑?!坝幸惶欤野褧苌系奈宕蟊竞駮嵯聛砜?。原來是《新青年》一至五卷的合訂本,他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。他馬上翻出‘王敬軒’的那封抗議信和對他的反駁信給我看。我看了沒幾行就忍不住笑,于是一本又一本借回去從頭到尾翻閱?!乙呀?jīng)讀過各種各樣的書不少,可是串不起來。這五卷書正好是一步一步從提出問題到討論問題,展示出新文化運動的初期過程??赐炅?,陸續(xù)和警鐘辯論完了,我變了,出城時和回城時成為兩個人?!?/p>

上面的話或許還不夠明確,所謂出城時和回城時成為兩個人,好像沒有具體的說明?!杜f學新知集》序里,更為具體地談論過這件事,讓我們對這個轉變過程,有了一個確切的認識:“(因為此前亂讀書)我成了一個書攤子,成不了專門‘氣候’。我好像蒼蠅在玻璃窗上鉆,只能碰得昏天黑地。不料終于玻璃上出現(xiàn)了一個洞,竟飛了出來。那是小學畢業(yè)后的一九二六年,我看到了兩部大書。一是厚厚的五大本《新青年》合訂本,一是四本《中山全書》。這照亮了我零星看過的《小說月報》《學生雜志》《東方雜志》。隨后又看到了創(chuàng)造社的《洪水》和小本子的《中國青年》。我仿佛《孟子》中說的陳良之徒陳相遇見了許行那樣‘大悅’,要‘盡棄其所學而學焉’?!?/p>

這段話跟上面那段話,時間記憶上有點參差,提到的書也有增減,但過程非常清晰。這個過程,說白了,就是時代的于身有親。所謂蒼蠅在玻璃窗上鉆,不就是所讀所學沒有歸處,因而身在時代之外?從窗戶洞里飛出去,就是讀了《新青年》和《中山全書》之后,此前雜亂的學問奔赴于時代的邊際,洶涌的渦流一變而為浩蕩的長河,躍躍若新發(fā)于硎。

當然,這不是金克木跟時代關系的全部,甚至可以說,這只是他不斷調整自己與時代關系的一個側面。重要的是,有了這段經(jīng)歷,金克木打開了此前封閉的信息交換系統(tǒng),能夠隨時更新自己與時代的關系。從這一節(jié)開頭提到的同事背講《共產(chǎn)主義ABC》,我們大體也能感受到,社會表層之下潛流涌動,更新的時代潮聲,已經(jīng)在大地上響起。

1930年,金克木離家至北平,因無緣得進正規(guī)大學,只能勉力游學,徘徊于高等學府之間,進出于各種大大小小的圖書館。在此期間,金克木泛覽書刊,自學外語,廣交朋友,在切磋琢磨中眼界大開。1935年,經(jīng)朋友介紹至北京大學圖書館任職,得師友指點,獲無言之教。

1992年,金克木與啟功在北師大

沒有任何一個時代,也沒有任何一個家庭,會為某個人準備好所有的條件才讓他踏上社會。金克木離家去北平,原本打算找個機會上大學,卻因為當時社會的混亂狀況和家庭條件的限制未能如愿,只能不時去高等學府聽幾節(jié)課,然后讀所謂“家庭大學”。這個金克木稱謂的“家庭大學”,應該來源于他當時讀的英文“家庭大學叢書”,當然,包括他進入“私人教授英文”和“私人教授世界語”兩處別人的家庭,也包括他逛的舊書店和書攤,最重要的,則是他出入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圖書館。

如果沒有身歷過同樣的困窘,我們大概很難體會交不上房租、穿不上棉袍、吃不上三頓飯的金克木,為什么會覺得圖書館是他最親切的“家庭大學”。我們不妨設想,在寒冷的冬天,衣著單薄的金克木,偶然進入一家生有火爐的圖書館:“我忽然發(fā)現(xiàn)宣武門內(nèi)頭發(fā)胡同有市立的公共圖書館……館中書不多,但足夠我看的。閱覽室中玻璃柜里有《萬有文庫》和少數(shù)英文的《家庭大學叢書》,可以指定借閱,真是方便。冬天生一座大火爐,室內(nèi)如春。我?guī)缀跏翘焯烊?,上午,下午坐在里面看書,大開眼界,補上了許多常識,結識了許多在家鄉(xiāng)小學中聞名而不能見面的大學者大文人的名著。如果沒有這所圖書館,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度過那飛雪漫天的冬季和風沙卷地的春天,怎么能打開那真正是無盡寶藏的知識寶庫的大門。”

金克木與孫女一起

困厄之時,有這樣的容留之地可以安心讀書,也就怪不得金克木一直覺得,那些普普通通的小圖書館,跟自己的情分算得上“風義兼師友”:“我平生有很多良師益友,但使我最感受益的不是人而是從前的圖書館。那些不為官不為商,只為窮學生服務的公共圖書館,不知道現(xiàn)在還有幾所?”后來流徙各地,金克木也是“每到一地,有可能就去找當?shù)貓D書館,好像找老朋友”。更重要的是,金克木從圖書館的讀書中,養(yǎng)成了一種特殊的學習方法,“我看書如同見活人,讀書如聽師友談話”。這個從圖書館習得的奇特讀書法,能把已在某種意義上風干的書復活,重新?lián)碛猩鷦拥拿嫒?,并在深處通向他后來提出的“讀書·讀人·讀物”,有心人或可深思。

除了這些普通的圖書館,金克木跟北京大學圖書館可以說緣分深厚。在北大圖書館工作不足一年的時間里,金克木管借書還書,就此開闊了眼界,結交了朋友,更新了學習方式,可謂收獲頗豐:“借書條成為索引,借書人和書庫中人成為導師,我便白天在借書臺和書庫之間生活,晚上再仔細讀讀借回去的書?!备匾氖牵@段時間里,金克木領悟到一種讀書法,“圖書館中的人能像藏書家那樣會‘望氣’,一見紙墨、版型、字體便知版本新舊。不但能望出書的形式,還能望出書的性質,一直能望到書的價值高低”。

把這方法移用到讀書,不妨稱為“望氣讀書法”。學會了這個方法,可以一眼而能知書在文化整體中的位置,并能迅速判斷其格局和價值。在當下這個信息過剩的時代,這種讀書法或許更應該重視。

1938年,金克木到香港任《立報》國際新聞編輯,1939年始執(zhí)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學和湖南大學,1941年至印度加爾各答中文報紙《印度日報》任編輯,1943年辭職,于佛教圣地鹿野苑隨憍賞彌老人鉆研印度古典。

1946年7月,在印度加爾各答校梵本《集論》

這段時間的經(jīng)歷,乍看起來非常驚艷,仿佛一個人擁有極大的選擇空間,隨時隨地可以瀟灑自如地展現(xiàn)自己的能力。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,無論是到香港,還是在湖南,還是去印度,都是因為日本侵華造成的困頓時局,導致金克木不得不輾轉求生。拿到香港為例,金克木說那“實在無路可走”,“是‘逃難’去的,是去找飯吃的”,根本沒什么瀟灑可言。

不過,雖然在如此被動的情形中,金克木卻也沒有一蹶不振,或者怨天尤人,而是根據(jù)不同的情勢,迅速調整自己的學習和讀書策略。就說到香港吧,原來不知道要去做什么,只是朋友介紹去見薩空了,薩空了見他拿著一本英文書,便讓他去報社翻譯外電:“那晚上他只對我說了一下美聯(lián)社的‘原電’的種種簡化說法怎么讀,路透社的和報上一樣就不必講了。說完便匆匆走了……通訊社陸續(xù)來電訊,我陸續(xù)譯出??斓桨胍?,他來了,翻看一下,提筆就編,叫我次晚再來。第二天晚上他對我說,他實在忙不過來,又找不到人,要我連譯帶編這一版國際新聞(約相當于《新民晚報》半版)。桌上有鉛字號樣本,還有報紙做樣子。說完又匆匆走了?!?/p>

1946年10月,金克木與沈仲章、崔明奇、吳曉鈴在上海虹口公園。

就這樣,金克木居然很快就適應了報社的工作節(jié)奏,并對這份工作勝任愉快。有意思的是,這段經(jīng)歷不只是能夠掙錢養(yǎng)家,還讓他錘煉出一種獨特的學習方式:“這一年(沒有休息日)無形中我受到了嚴格的訓練,練出了功夫,在猛然擁來的材料堆積中怎么爭分奪秒迅速一眼望出要點,決定輕重,計算長短,組織編排,而且筆下不停(《立報》要求篇幅小容量大必須重寫,規(guī)定只用手寫稿),不能等排字工人催,不能讓總編輯打回來重作?!边@種不依賴環(huán)境完善,而是在復雜情形中迅速調整,并辨認出重點信息的能力,我覺得是金克木讀書甚至做事方法的核心,值得好好思量——世上哪里會有一種情形,是準備好了所有條件才讓我們?nèi)プx書、做事的呢?

體會到這個方法,后面的到湖南教書和鉆研印度古典,甚至金克木其他生平片段,就不用一一介紹了,因為都可以看成在不完備條件下迅速做出決斷的例子。就像他自己說的,香港報社學會的那套功夫,“后來我在印度鹿野苑讀漢譯佛教經(jīng)典時又用上了”,后來也多次用上。

或許,讀書和學習就是這么一回事,永遠不要期盼有人鋪好了全部的階梯,也永遠不要期待此后會有更充分的準備,而是要在每一個條件不完備的環(huán)境里,找出適合自己的一條路。這樣的方式,因為時時于身有親,即使走得趔趔趄趄吧,也自有一種特殊的風姿。

(本文圖片來源:金木嬰)

(責編:孫小寧)

標簽: 就是這樣 共產(chǎn)主義 高等學府

責任編輯:mb01

網(wǎng)站首頁 | 關于我們 | 免責聲明 | 聯(lián)系我們

 

Copyright @ 1999-2017 m.gaoerwen.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-23

聯(lián)系郵箱:553 138 779@qq.com